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1•合肥模拟)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的尾气转换成无毒气体.如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氮原子,如图为气体转换的微观过程.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 ______
              (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 ______
              (3)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比为 ______
              (4)从微观的角度去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答出一条即可) ______
            • 2. 以下是氮循环的一部分:

              (1)通常状况下,NO2的颜色是 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3)NO2易溶于水,并和水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______
              (4)化合物A的化学式是 ______
              (5)治理汽车尾气的一种方法是用催化剂使NO与CO发生反应:2NO+2CO═2CO2+N2.当生成2mol N2时,被还原的NO为 ______  mol.
            • 3. 在常见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
              (1)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 ______ 材料;硅酸钠水溶液俗称为 ______ ,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原料;陶瓷、 ______ 、水泥等硅酸盐产品是使用量最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2)氯元素是重要的“成盐元素”,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以得到漂白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漂白液有效成分的化学式为 ______
              (3)水是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请按要求写出下列水参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水只作氧化剂: ______
              ②NO2气体通入水中: ______
              ③水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______
            • 4. NO分子曾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但随着其“扩张血管、免疫、增强记忆”功能的发现,现在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明星分子”,回答下列问题
              (1)NO的危害在于 ______
              a.破坏臭氧层         b.参与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c.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d.当它转化为N2后使空气中O2含量降低
              (2)在含有Cu+的酶的活化中心,亚硝酸根离子(NO2-)可转化为NO,写出Cu+和NO2-在酸性溶液中转化为NO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3)一定条件下NO可转化为N2O和另一种红棕色气体,方程式为 ______
              (4)将0.05molNO、0.03molO2的混合气体以适当的速率缓慢通入盛有100mL水的集气瓶中,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设溶液体积变化忽视不计) ______
              (5)镁铁混合物4.9g,溶解在过量的某浓度的稀硝酸中,完全反应后得到标准状况下2.24L NO 气体.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烧碱,则可生成沉淀的质量是 ______
            • 5.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呼声.
              ①“阅兵蓝”为2015年科技热词.较多排放下列气体不利于蓝天出现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NO2b.N2c.CO2
              ②天然水中含有的细小悬浮颗粒可用 ______ (填字母)作混凝剂进行吸附沉降.
              a.Cl2b.KAl(SO42•12H2O c.NaClO
              ③工业废水中含有的Cr3+可用熟石灰作沉淀剂,在pH为8~9 时生成沉淀而除去,生成的沉淀化学式为 ______
            • 6. 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SO2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吸热催化转换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与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SO2的转化.
              (1)写出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催化转换器”的缺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气的酸度,其原因是 ______
              (3)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可以有 ______   (多选扣分)
              A.开发氢能源     B.使用电动车     C.植树造林     D.戴上呼吸面具.
            • 7. 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试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二氧化氮被水吸收.
              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
              (2)
              (3)
            • 8. 如图是去年南昌空气质量各项数据在全国的排名:

              (1)下列有关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
              A.使用口罩防止人体吸入PM2.5类似于化学操作中的渗析
              B.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C.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D.点燃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2)为消除NOx对环境的污染,可利用NH3在一定条件下与NO反应生成无污染的气体.
              已知:4NH3(g)+5O2(g)⇌4NO(g)+6H2O(g)△H=-905.48kJ•mol-1
              N2(g)+O2(g)⇌2NO(g)△H=+180.50kJ•mol-1
              ①下列表示NH3(g)与NO(g)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的能量转化关系示意图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

              ②图1是反应4NH3(g)+6NO(g)⇌5N2(g)+6H2O(g)过程中NH3的体积分数随X变化的示意图,X代表的物理量可能是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3)图2电解装置可将雾霾中的SO2、NO转化为(NH42SO4
              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______
              ②物质A是 ______ (填化学式),理由是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9. 某工厂用硝酸为原料生产亚硝酸钠的工艺流程如下,等物质的量的NO和NO2恰好能被Na2CO3溶液在吸收塔中完全吸收生成NaNO2

              (1)吸收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2)分解塔中需要严格控制硝酸的浓度,目的是 ______
              (3)向母液中加入硝酸,发生反应3NaNO2+2HNO3=3NaNO3+2NO↑+H2O,经结晶可制得副产品NaNO3.对该过程中产生的NO的处理方法是 ______
            • 10. 近年来发现许多生物体组织中存在的少量NO有扩张血管、免疫、增强记忆的功能,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NO在大气层中可发生反应:NO+O2=NO2+O,NO2+O=NO+O2,从反应最终结果看,NO是一种 ______    (填序号);
              A.氧化剂   B.还原剂   C.还原产物     D.氧化产物   E.催化剂
              (2)将NO转化为无毒气体,可选用NH3在400℃左右并有催化剂存在下把NO还原为氮气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相同条件下 ______  (填“能”或“否”)用天然气代替NH3来处理硝酸尾气 (NOx)?如果可能,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并指出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及相应理由: ______
              (3)在含Cu+的酶的活化中心中,亚硝酸根离子可转化为NO,写出Cu+与亚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4)把NO气体压缩到1.01×107Pa,再加热到一定温度,发现气体的压力迅速下降,压力降至略小于原压力的,然后压力就不再改变,已知其中一种产物为N2O,则上述变化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所得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的取值范围应该是: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