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列出\(\rm{12}\)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周期

              Ⅰ\(\rm{A}\)

              Ⅱ\(\rm{A}\)

              Ⅲ\(\rm{A}\)

              Ⅳ\(\rm{A}\)

              Ⅴ\(\rm{A}\)

              Ⅵ\(\rm{A}\)

              Ⅶ\(\rm{A}\)

              \(\rm{0}\)

              \(\rm{2}\)

               

               

               

              \(\rm{⑥}\)

               

               

              \(\rm{⑧}\)

              \(\rm{⑫}\)

              \(\rm{3}\)

              \(\rm{①}\)

              \(\rm{③}\)

              \(\rm{⑤}\)

               

              \(\rm{⑦}\)

              \(\rm{⑪}\)

              \(\rm{⑨}\)

               

              \(\rm{4}\)

              \(\rm{②}\)

              \(\rm{④}\)

               

               

               

               

              \(\rm{⑩}\)

               

              \(\rm{(1)}\)这\(\rm{11}\)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rm{(}\)填元素符号,下同\(\rm{)}\),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原子是______,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温下单质为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____________。

              \(\rm{(2)}\)元素\(\rm{③}\)、\(\rm{⑤}\)、\(\rm{⑨}\)、\(\rm{⑪}\)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rm{(3)}\)元素\(\rm{④}\)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

              \(\rm{(4)⑥}\)、\(\rm{⑦}\)、\(\rm{⑧}\)对应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为________\(\rm{(}\)填化学式\(\rm{)}\)。\(\rm{⑦}\)、\(\rm{⑨}\)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为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5)}\)写出\(\rm{①}\)和\(\rm{⑤}\)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图\(\rm{1}\)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实验装置。

                 \(\rm{(1)}\)写出\(\rm{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收集干燥的氨气,可以用_____________作干燥剂。 

                 \(\rm{(2)}\)在收集氨气时试管口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一位学生用制得的氨气,按图\(\rm{2}\)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烧瓶已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另一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设计了图\(\rm{3}\)装置。首先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_。

              A.\(\rm{CaCO_{3}}\)粉末和浓盐酸       

              B.\(\rm{NH_{4}HCO_{3}}\)溶液与稀\(\rm{NaOH}\)溶液

              C.\(\rm{HCl}\)和\(\rm{AgNO_{3}}\)溶液         

              D.\(\rm{HCl}\)和无色酚酞溶液

              该同学又向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____。 

                \(\rm{A.}\)硝酸铵          \(\rm{B.}\)食盐      

                \(\rm{C.}\)浓硫酸          \(\rm{D.}\)硫酸铜

               \(\rm{(5)}\)检验氨气已充满试管\(\rm{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如制得标准状况下的氨气\(\rm{2.24L}\),则反应中至少需要熟石灰______\(\rm{g}\)。

            • 3.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rm{(1)}\)装置\(\rm{A}\)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_______\(\rm{(}\)填序号\(\rm{)}\)。

              \(\rm{a.}\)碱石灰  \(\rm{b.}\)浓硫酸   \(\rm{c.}\)生石灰      \(\rm{d.}\)五氧化二磷    \(\rm{e.}\)烧碱固体


              \(\rm{(2)}\)若探究氨气的溶解性,需在\(\rm{K_{2}}\)的导管末端连接下表装置中的________\(\rm{(}\)填序号\(\rm{)}\)装置,当装置\(\rm{D}\)中集满氨气后,关闭\(\rm{K_{1}}\)、\(\rm{K_{2}}\),打开\(\rm{K_{3}}\),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装置\(\rm{(}\)其中水中含酚酞溶液\(\rm{)}\)


              \(\rm{(3)}\)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需打开\(\rm{K_{1}}\)、\(\rm{K_{3}}\),\(\rm{K_{2}}\)处导管连接制取纯净、干燥氯气的装置。

              \(\rm{①}\)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生成气体必须通过盛有_________________试剂的洗气瓶;

              \(\rm{②D}\)中氨气与氯气反应产生白烟,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从\(\rm{K_{3}}\)处导管逸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rm{Cl_{2}}\),则\(\rm{C}\)装置中应盛放________________溶液\(\rm{(}\)填化学式\(\rm{)}\),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4. 根据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可设计测定铜元素相对原子质量\(\rm{A_{r}(Cu)(}\)近似值\(\rm{)}\)的实验。先称量反应物氧化铜的质量\(\rm{m(CuO)}\),反应完全后测定生成物水的质量\(\rm{m(H_{2}O)}\),由此计算\(\rm{A_{r} (Cu)}\)。为此,提供的实验仪器及试剂如下\(\rm{(}\)根据需要可重复选用,加入的\(\rm{NH_{4}C1}\)与\(\rm{Ca(OH)_{2}}\)的量足以产生使\(\rm{CuO}\)完全还原的氨气\(\rm{)}\):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氨气还原炽热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从所提供的仪器\(\rm{(}\)可重复选择\(\rm{)}\)及试剂中选择并组装本实验的一套合理\(\rm{.}\)简单的装置,按气流方向的连接顺序为\(\rm{(}\)用图中标注的导管口符号表示\(\rm{)a→}\)__________________;
              \(\rm{(3)}\)在本实验中,若测得\(\rm{m(CuO)=a g}\),\(\rm{m(H}\)\(\rm{{\,\!}_{2}}\)\(\rm{O)= b g}\),则\(\rm{A}\)\(\rm{{\,\!}_{r}}\)\(\rm{(Cu)= }\)_______________;
              \(\rm{(4)}\)在本实验中,使测定结果\(\rm{A}\)\(\rm{{\,\!}_{r}}\)\(\rm{(Cu)}\)偏大的是_______________\(\rm{ (}\)填序号\(\rm{)}\);
              \(\rm{①CuO}\)未完全起反应 \(\rm{② CuO}\)不干燥 \(\rm{③CuO}\)中混有不反应的杂质\(\rm{④}\) 碱石灰不干燥  \(\rm{⑤NH}\)\(\rm{{\,\!}_{4}}\)\(\rm{C1}\)与\(\rm{Ca(OH)}\)\(\rm{{\,\!}_{2}}\)混合物不干燥

              \(\rm{(5)}\)在本实验中,还可通过测定\(\rm{m(CuO)}\)和\(\rm{m(Cu)}\),或_____和______达到实验目的

            • 5.

              镁、铝、硫和钡元素是高中化学常见的元素,请运用相关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rm{(1)}\)镁、钡是位于同一主族的活泼金属元素。钡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铝也是一种活泼金属,钡的金属性比铝的_____\(\rm{(}\)填“强”或“弱”\(\rm{)}\)。

              工业上可用如下方法制取钡:\(\rm{Al+BaO \xrightarrow[]{高温} Ba↑+BaO·Al_{2}O_{3}}\),该法制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rm{BaO·Al_{2}O_{3}}\)的物质种类是______\(\rm{(}\)填“酸、碱、盐或氧化物”等\(\rm{)}\)。

              \(\rm{(2)Na_{2}S_{2}O_{3}}\)溶液是定量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测定其浓度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准确称取\(\rm{agKIO_{3}}\)固体配成溶液。

              第二步:加入适量\(\rm{H_{2}SO_{4}}\)溶液和\(\rm{KI}\)固体,滴加指示剂。

              第三步:用\(\rm{Na_{2}S_{2}O_{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rm{Na_{2}S_{2}O_{3}}\)溶液的体积为\(\rm{VmL}\)。

              则\(\rm{c(Na_{2}S_{2}O_{3})=}\)_______\(\rm{mol·L^{-1}}\)。\(\rm{(}\) 已知: \(\rm{2S_{2}O_{3}^{2-}+I_{2}=S_{4}O_{6}^{2-}+2I^{-\;\;})}\),某同学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操作都很规范,第三步滴速太慢,这样测得的\(\rm{Na_{2}S_{2}O_{3}}\)浓度可能_____\(\rm{(}\)填“不受影响”、“偏低”或“偏高”\(\rm{)}\),原因是_______\(\rm{(}\)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m{)}\)。

            • 6. \(\rm{(9}\)分\(\rm{)}\)氨基甲酸铵\(\rm{(NH_{2}COONH_{4})}\)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分解、易水解,可用做肥料、灭火剂、洗涤剂等。某化学兴趣小组模拟工业原理制备氨基甲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rm{2NH_{3}(g)+CO_{2}(g)}\) \(\rm{NH_{2}COONH_{4}(s)}\)   \(\rm{Δ}\) \(\rm{H}\)\(\rm{ < 0}\)

              \(\rm{(1)}\)写出实验室制备\(\rm{NH_{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rm{(2)}\)制备氨基甲酸铵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把氨气和二氧化碳通入四氯化碳中,不断搅拌混合,生成的氨基甲酸铵小晶体悬浮在四氯化碳中。当悬浮物较多时,停止制备。


              注:四氯化碳与液体石蜡均为惰性介质。

              \(\rm{①}\)发生器用冰水冷却的原因是:                                   ,液体石蜡鼓泡瓶的作用是:                                         

              \(\rm{②}\)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方法是                  ,为了得到干燥产品,应采取的方法是                 \(\rm{(}\)填写选项序号\(\rm{)}\)。

               \(\rm{a.}\)常压加热烘干     \(\rm{b.}\)高压加热烘干     \(\rm{c.}\)真空\(\rm{40 ℃}\)以下烘干

              \(\rm{③}\)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双通玻璃管的作用:                ;浓硫酸的作用:                                          


              \(\rm{(3)}\)取因部分变质而混有碳酸氢铵的氨基甲酸铵样品\(\rm{11.73 g}\),用足量石灰水充分处理后,使碳元素完全转化为碳酸钙,过滤、洗涤、干燥,测得质量为\(\rm{15.00 g}\)。则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rm{[}\)\(\rm{M}\)\(\rm{{\,\!}_{r}(NH_{2}COONH_{4})=78g/mol}\)、\(\rm{M}\)\(\rm{{\,\!}_{r}(NH_{4}HCO_{3}) =79 g/mol}\)、\(\rm{M}\)\(\rm{{\,\!}_{r}(CaCO_{3})=100 g/mol]}\)

            • 7.

              某校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氨与氧化铜的反应




              \(\rm{(1)}\)按图设计组装好仪器,先          ,再装入药品。

              \(\rm{(2)A}\)中分液漏斗内应装       ,\(\rm{B}\)中固体试剂为        \(\rm{(}\)填药品名称\(\rm{)}\)。

              \(\rm{(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试剂,点燃\(\rm{C}\)处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rm{C}\)中氧化铜全部转化成光亮的红色固体单质,\(\rm{F}\)中集气瓶内收集到一种无色气态单质,写出装置\(\rm{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4)E}\)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8.

              \(\rm{(}\)Ⅰ\(\rm{)}\)利用反应 \(\rm{2FeCl_{3}+Cu= 2FeCl_{2}+CuCl_{2}}\)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试回答:

              该原电池的正极材料是          ,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是               ,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rm{(}\)Ⅱ\(\rm{)}\)氮的氧化物\(\rm{(NO}\)\(\rm{{\,\!}_{x}}\)\(\rm{)}\)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rm{NH_{3}}\)将\(\rm{NO}\)\(\rm{{\,\!}_{x}}\)还原生成\(\rm{N_{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rm{NH_{3}}\)与\(\rm{NO_{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rm{(1)}\)氨气的制备

              \(\rm{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rm{­­}\)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rm{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rm{→}\)                         \(\rm{(}\)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rm{)}\)。

              \(\rm{(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rm{NH_{3}}\)充入注射器\(\rm{X}\)中,硬质玻璃管\(\rm{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rm{NO_{2}(}\)两端用夹子\(\rm{K_{1}}\)、\(\rm{K_{2}}\)夹好\(\rm{)}\)。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打开\(\rm{K_{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rm{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rm{Y}\)管中

              \(\rm{①Y}\)管中___________

              \(\rm{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rm{Y}\)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成的气态水凝聚

              打开\(\rm{K_{2}}\)

              \(\rm{③}\)                

              \(\rm{④}\)                   

            • 9. 除去工业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常用氨催化吸收法,原理是\(\rm{NH_{3}}\)与\(\rm{NO_{x}}\)反应生成无毒物质。某同学在实验室里采用以下装置和步骤模拟工业上氮氧化合物的处理过程。

               

              Ⅰ\(\rm{.NH_{3}}\)的制取

              \(\rm{(1)}\)若选择装置\(\rm{C}\)制取氨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rm{(2)}\)若选择装置\(\rm{G}\)制取氨气,固体用生石灰,则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试剂是           

              Ⅱ\(\rm{.}\)模拟尾气的处理

                 选用上述部分装置,按下列顺序连接成模拟尾气处理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rm{(3)}\)装置\(\rm{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反应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铜片表面产生无色气体、铜片逐渐溶解、        

              \(\rm{(4)}\)装置\(\rm{D}\)中的液体可换成           \(\rm{(}\)填序号\(\rm{)}\)。

              \(\rm{a.H_{2}O}\)          \(\rm{b.CCl_{4}}\)    \(\rm{c.}\)饱和食盐水     \(\rm{d.}\)浓硫酸

              \(\rm{(5)}\)装置\(\rm{E}\)中\(\rm{NO}\)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m{(6)}\)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 10.

              工业上以粗食盐水\(\rm{(}\)含少量\(\rm{Ca^{2+}}\)、\(\rm{Mg^{2+}}\)杂质\(\rm{)}\)、氨、石灰石等为原料,可以制备\(\rm{Na_{2}CO_{3}}\)。流程如下:


              请回答:

              \(\rm{(1)}\)粗盐精制过程中加入的沉淀剂是石灰乳和纯碱,加入顺序是_______。

              \(\rm{(2)}\)上述流程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

              \(\rm{(3)}\)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rm{NH_{3}}\)后通入\(\rm{CO_{2}}\),过程Ⅲ中才能生成\(\rm{NaHCO_{3}}\)晶体,其原因是_____。

              \(\rm{(4)}\)用碳酸钠晶体脱水制备\(\rm{Na_{2}CO_{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rm{Na_{2}CO_{3}⋅H_{2}O(s)}\)脱水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

              \(\rm{(5)}\)继续研究\(\rm{0.1 mol/L Na_{2}CO_{3}}\)溶液的\(\rm{pH}\)与温度的关系,得到曲线如图:

              \(\rm{① Na_{2}CO_{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______。

              \(\rm{②}\) 温度升高,溶液\(\rm{pH}\)减小的原因是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