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这座城市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但如今,这座城市却开始一心一意地追求“慢”。2008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这座城市“设计之都”的称号,这是全世界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中国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这个演绎了无数速度神话的城市,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沉淀下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摘自腾讯网《今天的“深圳速度”》


              请回答:

              (1)根据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 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修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 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l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美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各自发展状态并分析原因。

            • 4.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巧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选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十三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城没市”,没有人气,甚至是空城。“城”可以造,大楼可以造,但“市”造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以人为本,“人”字写得太小了。

              ——《中国经济周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试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对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及其时代特征。

              (3)材料三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材料四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5. 7、秦朝的统一为商业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这种前提主要是:(       )
              A.将天下富豪集中于咸阳,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通往全国的驰道
              C.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D.不断巡行各地,促进了当地特产的商品化
            • 6.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注:文书重量就是指钱币所代表的价值数值)

              材料二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纸币——“交子”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并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 7.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贞观政要》

              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长安城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点。从《唐长安城地图》看出: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表明其政治特点是   ①    ;城内设有国子监、建有孔庙,表明其思想特点是:  ②  ;对几个“坊”的描述可看出其社会经济特点是   ③  。  (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5分)

                

            • 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史学家为说明综合国力的变化状况,引用了如下公式:

              综合国力=社会环境×(政策或制度十社会思想十劳动力十劳动工具)。这一公式表明,社会环境具有乘法效应,他能放大其他要素的作用。请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综合国力和公式中的2个以上(包含2个)要素进行探讨论证。)

            • 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 10.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9分)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