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武装兼并与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现象不仅导致百姓饥饿,就连军队也无粮食可以充饥。此种状况致使汉朝以人口为基础,以货币纳税的税收制度形同虚设,“钱贱物贵”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扭转。204年,曹操进行税收制度改革。规定税收内容分为田租和户调。曹操下令,赋税的承担者不仅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强地主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和户调,不允许有游离于税收征纳之外的优惠阶层存在,不允许豪强者转嫁税收负担。
              --摘编自蔡昌《动荡时期的创新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操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税制改革的特点。
            • 2. 材料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
              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 3. 隋文帝于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用查看相貌的办法核实年龄),户口不实者,里正保长受流刑。大功(堂兄弟)以下,必须分家,各为户头,以防容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中央控制的赋役对象
              B.建立输籍定样的户籍制度
              C.发展完善隋朝的政治制度
              D.防止地方势力的结党营私
            • 4. 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
              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目的是服务皇室经费开支
              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业贸易活动
            • 5.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人口增长
              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
              D.增加政府收入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董庆伟《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材料二  新加坡政府为了保障高薪养廉政策的有效性,采取了如下的措施: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确保公务员的晋升较快;重视公务员的进修、培训;享有定期休假,退休后享受养老金;提高福利待遇。新加坡的廉政指数历年来都排在了世界前列,是世界著名的廉政政府之一。……1960年新加坡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防止贪污法》,之后陆续制定了《没收贪污所得法》《公务员惩戒条例》《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和《公务员指导守则》等法律,对公务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严密、详细、具体、全面的特点,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新加坡的“高薪养廉’’配备有齐全的廉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廉洁的氛围。新加坡廉政教育,从思想上抵制、杜绝腐败的念头。新加坡对于公务员的监督还有健全的廉政监督网络,包括反贪污调查局的监督、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监督以及审计署的监督。除此之外,还有公民对于公务员的监督,媒体的监督等监督方式并存,使贪污行为很容易被查处,而且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腐败的成本远大于收益。
              --曾英武《简述新加坡高薪养廉政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雍正王朝推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新加坡较之我国雍正时期在养廉方面的主要进步,并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 7. 《隋书•食货志》称:“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于正课焉。都下人多为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客皆注家籍。”此材料说明了
              (  )
              A.豪强地主隐秘人口土地现象严重
              B.赋役制度推行艰难的主要原因
              C.豪强地主和官府争夺人地的矛盾
              D.社会的动荡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 8. 《春秋觳梁传》记载:“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据材料判断,初税亩的实施实质上(  )
              A.改变了剥削方式
              B.改变了土地制度
              C.改变了劳动者的身份
              D.鼓励开垦土地
            • 9. 材料
              税收则例是政府规定的征收商品通过税的原则和标准,亦是政府颁发的具体经济法规。政府的税收则例,要求相关人员按规定标准、手续纳税和征收,这里简称为税则制度。明代的税则制度分梁船则例和货物则例。梁船则倒是向船户收取船料,原来是“以装载货物多寡为率。后从简便,乃验船梁阔狭,定收料银重轻。大抵自五尺以上榷其料至有一、二丈者”。可能是船只装载货物的多寡很难测量,所以改为梁船计征,使税收方式变得简便。货物则例是先向船户征收,再由船户向商人收取“纳料等项”。明代的货税则倒是从价计征,亦称价则,即将过关商品,先官为定价,颁发定价则例,然后按价征税。清代不再先为商品定价,而是从量计征,称为税则,即各关先按各商品在当地的贵贱程度、来源,以石、车、斤、匹、件、副、箱、篓、包等商品计量单位,规定应征数目,然后按单位数量征收。改梁头则例为签量计石征收。梁船则例亦称梁头则例,是“量船之广狭,以定税之多寡,名曰梁头”。具体征收方式,“以量船之宽阔,所载货物分平、加平、补、加补四项征收钱粮”。清代梁头则例中的平料、加平料、补料、加补料是向商人征收的货物税。清代对不同种类的商品,按照不同的计量单位征收,而且对每天通过数以千百万计的船只来说,每船装我的商品各不相同,以货物论数计石为标准征收,注意到了商品价格的浮动水平与征收标准的关系。
              --摘编自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划制度的变迁》
              (1)指出明朝和清朝前期税则制度的区别。
              (2)简要评析清朝前期税则制度改革的价值与历史意义。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在此之萌),昭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供应)诸费,以及土供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
              ……
              嘉(靖)、隆(庆)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役、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然粮长、里长,名罢实存,诸役卒至,复佥农氓(农民).条鞭法行十余年,规制顿紊,不能尽遵也。--以上材料均摘自《明史•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税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明朝时期编制的鱼鳞图册和黄册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赋税征收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评价一条鞭法的实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