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左”倾思潮出现
              B.“一五”计划完成
              C.中苏关系恶化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2.

              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3.

              “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哪次会议的最后公报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4.

              中国政府签署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说:“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的原则,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表明

              A.中国最终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社会主义运动已不再适应新的政治生态
              C.中国开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了实效
            • 5.

              (26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10分)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 6.

              “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苏两国之间形成同盟关系

              ②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③维护了东亚地区和平,有效地防止该地区战争爆发

              ④体现了新中国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7.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 8.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9.

              下列有关国际组织及宗旨的表述,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国际组织

              宗旨

              A

              上海合作组织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建立军事政治同盟

              B

              世界贸易组织

              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

              C

              华沙条约组织

              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D

              欧洲共同体

              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

               

               

               

               

               

               

               

               

               

               

            • 10.

              毛泽东在1964年1月5日讲“所以讲到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这种情况看起来比较明显。”这表明中国

              A.对美、苏外交开始战略调整
              B.反霸统一战线构想初步形成
              C.对不结盟运动寄予外交厚望
              D.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