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2.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请问答: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3:“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董仲舒新儒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忠孝”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可借鉴其积极的一面。
            • 4.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
              B、“民贵君轻”主张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 5.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     ]

              A.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巩固贵族世袭为官规则
              C.实行“无为而治”
              D.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之制,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义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感偶语诗书者弃。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种树之书。若有欲学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决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罪己诏。这最有可能是受了什么思想的影响 
            [     ]

            A.“仁政”
            B.“天人感应”
            C.“性本善”
            D.“存天理,灭人欲”
          • 8.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该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武帝召集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汉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     ]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意义说
          • 9.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的思想的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 10.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

            A、“君权神授”的主张
            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