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2.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  )
              A.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
              B.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
              C.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
              D.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 4. “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下列说法能印证其观点的有(  )
              ①“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结局大为不同 
              ②俄国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 
              ③日本天皇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 
              ④康有为上书:“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敌机遍伏,即无强敌之副,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如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B.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C.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D.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6. “公车上书”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变法成天下之治”
              C.“下诏鼓天下之气”
              D.“练兵强天下之势”
            • 7.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2)材料二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分别是什么。
            • 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议论终于一步一步地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这场“社会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安庆内军械所的创设
              B.公车上书
              C.《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D.武昌起义
            • 10.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