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没有作用
              B.守旧势力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民众的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2. 戊戌变法时期,有这样一首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放足
              C.废除跪拜礼
              D、改变丧葬制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上述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5. 有关下图新中国60年国庆时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剧中格格那文和鲜儿从王府出逃,路上正遇到军队抓住行人强行剪辫子。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8.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

              A、

              B、

              C、

              D、
            • 9.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令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 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诫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西服和中山装

              图3 “文革”时让人们的衣着

              图4 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装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