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4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4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2分)

               

            •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 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 3一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 3

              1959

              169.68

              1954

              169. 52

              1960

              143.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 3

              170.00

              1958

              197.65

              '    1964

              187. 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 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 3.

              (17分)建国以来,中国、苏联、美国关系错综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同时宣布,苏联将其在东北自日本手中所获得的财产,及过去在北京兵营的全部房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1950年)

              材料二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与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摘自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

              材料三

              在外交方面,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 70年代中期,苏联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加紧了苏美争夺。

              ——摘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20世纪40年代,美国全面推行霸权主义,请指出其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的积极作用。(7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时苏联的执政者是谁。并指出其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及中国方面对此事件的反应。(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苏联加紧与美国争夺的国内条件。此时,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简述中美关系解冻对中国外交关系的意义(6分)

               

            • 4.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失败,主要因为

              A.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
              B.中国已探索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这些国家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将走向高潮
            • 5. 约翰·麦克李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的成败,判断标准是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个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
              C.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该相互借鉴
            • 6.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代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 7.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8.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的“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苏联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 9.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0. 在2012年7月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历任领导人的民心指数统计中,勃列日涅夫排第3位,这里俄国人民主要是肯定他的
              A.推广玉米种植的改革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
              B.工业改革使苏联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匹敌
              C.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一些冤案
              D.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