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 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
              (3)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时什么?
            •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布什政府上任3个月以来,在朝鲜半岛、中东以及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等诸多国际上态度趋于强硬,“单边主义”倾向明显。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奥巴马认为,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已经使它在国际上丧失了人心,这使得美国难以承担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必须放弃这些做法,改变自己的形象,重新恢复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具体的改变就是:在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行改革的前提下,更多地在国际组织的框架下行动;更多地与美国的欧洲和日本盟国协调立场、密切合作,而不是一意孤行;把北约作为是美国推行其外交政策、同恐怖主义和其他全球性问题作斗争的最可靠的国际组织;改变以往布什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忽视,同其他国家合作来应对这一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共同问题。
              --《人民日报》(1)根据材料概括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概括奥巴马政府与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异同点。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与其周围地区,以及与一般“非中国人”的关系,都带有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优越的色彩。中国人往往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因此,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像中国社会一样,是等级制的和不平等的。久而久之,便在东亚形成一个大致相当于欧洲国际秩序的中外关系网络。我们更愿意称它为中国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
              (1)材料一引文的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古代中国并无专门主管外交事物的中央主管官署。鸦片战争前,主持对外事物的主要机构是礼部、理藩院。1861年1月,中国第一个正式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物衙门诞生。1901年7月,因《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虽然其与总理衙门没有本质差别,但已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机构--外交部近在咫尺。(编者注:中华民国成立后,将清朝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外交部逐渐确立和完善。)
              --摘编自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外务部建立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些外交机构建立的认识。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摘编自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建国之初的50.60年代,中国的国力有限,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拉,越来越多地加入一些国际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外交活动旁观多于实际参与。80年代以后,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战略,中国的外交才真正进入活跃时期。-摘编自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
              材料二  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对外出访,以下是主席的外交行程单:
              4月,首访巴基斯坦,赴印尼出席亚非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峰会。
              5月,赴俄罗斯出席阅兵式,出访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
              7月,赴俄罗斯乌法出席金砖峰会和上合峰会
              9月,访美,到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10月,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11月,出访越南和新加坡,赴上耳其出席G20领导人第十次峰会,赴菲律宾出席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2月,出访非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习近平今年的外交路线,在几个层面上比较清晰。一是“发展中国家”,习主席的首访选择巴塞斯坦,收尾则选择非洲,这一头一尾都很有特点;二是“周边外交”,习主席访问越南、新加坡,这些共同构成了周边外交;三是“大国外交”,习主席出访美国、英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增进;四是“多边外交”,今年的外交在发展中、周边、大国、包括多边外交等方面,都在“齐头并进”。--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外交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
            • 6. 外交追求的目标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基于自身的国力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需要运筹帷幄,需要纵横捭阖。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使之成为新世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成员国将为落实《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公约》而紧密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格局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以朝鲜为例,分析这种国际格局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国际政治形势,论证上海合作组织是“顺乎时代潮流”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的认识。
            • 7.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大国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截至目前,中国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20多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万余人次。此外,中国还多次派出文职人员参与监督大选和行政管理事务。这表明中国(  )
              A.积极开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重视多边经济领域合作
            • 8. 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属于“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是(  )
              A.曾纪泽收回伊犁
              B.三国干涉还辽
              C.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
              D.国民政府收复台湾
            • 9.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多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材料三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当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在世界的一片惊叹声中,中国文化神秘的面纱也再次被揭开,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序言》(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阻碍和推动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
            • 10.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这句话说明国际关系中(  )
              A.国家利益是各国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B.共同利益者或成朋友,利益冲突者或为敌人
              C.“朋友”和“敌人”会因利益的变化而转化
              D.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