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政治理论告诉我们,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档的。……王安石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道:“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
                                                                                                                         --张剑锋《天变到底足不足畏》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人(指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性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顾炎武《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三  王安石的学术观点截然不同于所谓的纯儒或俗儒……要实行变法,就不能不在事实上背离保守的儒学,汲取管仲商鞍的变法思想。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的“三不足”言论有何积极意义?据材料一指出富弼对“三不足”言论感到十分震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与“国事日非”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从变法思想及实践两方面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大加改革: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可以发抒意见的);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改业的士子;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顿太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
              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_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
              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至元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街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都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材料二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而祸乱极矣。”另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
              (2)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各地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
              王安石于熙宁四年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分派。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1071年)下令各地清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此为依据收税。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王安石,两次任宰相,两次被罢免,历来颇具争议,褒贬不一。宋高宗赵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1944年,美国华莱士说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百家讲坛资源网: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
              (2)请从材料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上述材料给予王安石身份评价,你认为恰当的说法应是?
            • 5. 历史的经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祝,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1)王安石变法是通过怎样的核心行为以改变北宋贫弱的局面。
              (2)概括钱穆先生认为王安石变法所存在的不足。
              (3)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有时还有一些具体的漏洞与弊端,一些技术处理上的改变也许会让改革更有成效,尝试对青苗法的以下一项弊端提出改进方法
              弊端改进方法
              青苗法给的贷款是金钱,而当时青黄不接时与丰收时物价差别很大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土主张的相同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王安石全集》
              材料二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和王安石有何共识?:二者推行改革时的中心措施是否围绕此共识?
              (2)材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怎样推动了当时秦国的社会转型?
              (2)材料二中王安石“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的措施有哪些?其实际效果如何?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一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竞役,亦遭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桔(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一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材料三  范纯仁(苑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费话通鉴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
              (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10. 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历史上的改革其产生的作用有大有小,人们对每一场改革的评价也有褒有贬,难以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       材料二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苏辙、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认识的原因。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企业数工人人数产值(千卢布)
              186099116007954
              18791874200051937
              --《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3)据材料四,指出俄国机器制造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材料五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六  自彼得一世起,俄罗斯把学习西方作为富国强民的惟一出路。但西方的路俄罗斯能否走得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人。许多人感到俄罗斯的优越之处正在于东正教与农民村社,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隐含着俄罗斯现代化的真实途径。1860年代,由废除农奴制而引发的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摘自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4)据材料五、材料六,指出列宁与钱乘旦关于1861年改革在观点上有何共同点,在看待这场改革时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改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