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对此战略的提出理解正确的是

              ①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②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③有利于提升区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④是一个区域集团化的组织和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由此做出的决策是(    )

              A.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B.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环渤海湾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3.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努力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目标。回顾3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上海浦东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4分)

              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分)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 4.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努力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目标。回顾3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上海浦东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4分)

              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分)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 5.

              (26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10分)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 6.

              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 7.

              (寒假作业改编)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关联的是

              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③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19世纪中期的上海县城和租界图     图二20世纪初期的上海地铁规划图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一和图二中上海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加以说明。

               

            • 9.

              (28分)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  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讦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

              (2)180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6分)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8分)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上述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6分)

               

            • 10.

              (26分)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1)控制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17世纪前后东西方国家是如何追求海权的?(4分)由此造成的历史命运有何不同?(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逐步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中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命运曾做出过怎样的努力?(2分)

              (3)新时期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权及海洋的和平利用与开发,请简要分析其国内外背景。(6分)

              (4)综合上述资料,谈谈各国对海权不同追求给我们带的深刻反思。(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