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是在(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 2.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 3.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通俗文化盛行,社会日益开放,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高产作物大量引进,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妇女地位
              C.棉纺织业兴起,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D.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根本变化
            • 4.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鼓风冶铁用),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8226;食货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两者之间有何关系?(6分)

              (2)依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6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4分)

               

            • 5.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可能十分发达 ④传统的“南稻北粟”格局改变
              [     ]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 6. 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

              [     ]

              A、棉纺织业
              B、麻纺织业
              C、造纸业
              D、丝织业
            • 7.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应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
              B.生产方式落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 10.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