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
              材料一:《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方圆《浅论我国古代女子之社会地位》

              材料二:1912年4月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联合其他各省的妇女政治团体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宣布宗旨为:“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去安于政权。”其期,以吴木兰为会长的女子同盟会也宣布:“本会之设以民国存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正事为宗旨。”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造成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20纪初期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分析促成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地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来的辫子珍藏起来。
              【材料三】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清末(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这种情况在上海出现的时期最早在
              [     ]

              A.18世纪中期
              B.19世纪初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
            • 4. 1920年《新妇女》载文指出:“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传统婚姻观念的动摇                
              B.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C.西方新式婚姻观在我国确立          
              D.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
            • 5.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主要是因为
              [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6. 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解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 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公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同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这种传统观念反映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一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                                      
              ——刘斌《中国近代妇女伦理思想演变宇建构》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女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同时也意味着从制度上进一步保护了中国人的婚姻自由。更多的“父母之命”于此后宣告作废,……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家庭伦理观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副委员长李建国曾表示,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应当高于上届。部分代表还重点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妇女的参政水平。
              (5)根据材料五,从政治文明角度分析妇女地位变化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
              ——《郭松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蝥,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征与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下列措施中不仅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 9.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     ]

              A.辛亥革命毫无建树
              B.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