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沧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欧洲人借鉴的元索。 
              材料三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请以反对材料三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材料四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 2. 历史对比研究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 )东西方古代思想源头的对比
              材料一

              (二)近代西学东渐与西学原著的对比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描绘的场景反映了什么相同的社会氛围?假设他们此时都在关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思想家会有怎样不同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严复译本出现的主要原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沿袭明制,国于监为中央最高学府。教室分为六堂:率性(高等)、修过、诚心(中等)、正义、崇志、广业(初等),每堂设助教、学正与学录各一人,掌分教肄业之事。平时所习课程,为《四书》《五经》等,其能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博览群书者,随资学所诣。日摹晋唐名帖数百字,立有“日课册”。每月有月课一次,三月有季考一次。课考题,皆用《四书五经》文与诏、诰、表、策、论、判。考试成绩,清初首用积分法。坐监期满的学生,成绩特别优异者,可参与廷试,分发为通判、知县与州县佐贰,后因贡途壅滞停止。嘉庆道光以后。监规废弛,监生良莠不齐,遂不为世所重,一般士子趋于科举,都不愿在监读书,住学监生不过百余人。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清史后编》
                  材料二  1700年,(英国)大学教育的基础仍是传统的人文课程,使学生在神学、法律和医学方面获得较高的修养。一些学者提出热评:大学没有考虑到技术、工程和医学中各种新专业的实际需要,没有鼓励研究工作。18世纪初发生了一些文化,在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地质和其他专门科学中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大学成立了天文台、解剑室,甚至成立物理和化学实脸室。担任教席的卓越科学家带进大学的研究工作,也对大学的课程起了影响。最为有利的形势是大学与科学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英国的大学通过一些教授同皇家学会保持了强有力的联系。
              -----摘编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中、英两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大学教育各自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 4.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 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老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美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干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老,教化行而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基本是人文型人才,而收录的经济类人才少之又少。汉代以后,经济类和科枝类人才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2)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人才观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力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
              1
              10
              ,所以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3)据材料三,指出伦教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教育不断创新的原因。
            • 5. 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是指(  )
              A.外国先进的科技
              B.外国的思想文化
              C.外国的政治制度
              D.外国的生活方式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同时教会也需要补充教职人员,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大学得以兴起,而每所大学都是模仿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以波伦亚大学为蓝本的大学,学生们自己组成社团。他们雇佣教师、支付教师薪水,如果教师玩忽职守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可以予以罚款或解除其教职。以巴黎大学为样本的大学,学校由教师组成社团管理。它包括四种教职人员: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中世纪大学的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一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其次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最后是依靠世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不同的经济来源背后有着不同的责任。学生进入大学后,要花四年时间研究基础文科,即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学,掌握逻辑规则。如果通过考试就可获得学士学位。要获得硕士学位,通常要花三四年时间研究教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还要阅读和评论标准的古典作品,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学位课程强调抽象分析,若要获得博士学位,则要接受更专门的训练。
              --摘编自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相比,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的历史影响。
            • 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如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 物人 物 速 写
              ①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②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③魏源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⑤林则徐民族英雄,领导了禁烟活动
              ⑥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著有《变法通议》
              ⑦李大钊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⑧曾国藩创建“湘军”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概括他们分属哪一派别,并按派别将其分为四类(不用写人名,只写编号)。
              (2)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
            • 8.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学西传】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在官僚制度方面,他们对中国科举制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种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科举制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明成果对其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欧洲国家的“中国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要求?
              【西学东渐】
              材料三

              注:晚明时期出现了一批科技精英,会通中西的徐光启是杰出的代表之一,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中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评价和总结。他与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创立了点、线、角等许多几何名词。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注:包括民主、平等、人权、自由等)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2)据材料三,概括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因素。
            • 9.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人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学说体系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
              D.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 10. 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人名言选
              《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卢梭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以上表达的共同生活理念。指出各自的认识角度。
              材料二  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显示,工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足。由于从北美进口廉价小麦,以及从美洲和澳洲航运冻肉的技术得到发展,1877-1889年间普通工人的食物中肉类的比重有所上升。……(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厅房和卧室).……卧室仅有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家庭)普遍的父母与子女有了分开的卧室。……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19世纪上半叶,工人家庭用木头做燃料,很少使用(烧煤)壁炉,……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他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陈宇《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2)根据材料二概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日常生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咸丰三年(1853年)之上海及商埠图

              (3)据材料三归纳与近代社会生活相关的直接信息。并从不同史观的角度(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任选两个)推导其间接信息。
              材料四  浦东人“爱比较”有一个颇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是多元的,常以与世界一流大城市相比这种方式来考量自身、衡量差距、思量目标。譬如在金融中心建设上,会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纽约这一全球公认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航运方面,会以伦敦高端的资源配置能力为楷模;虽说第三产业已占浦东GDP的57%,但像新加坡这样的旅游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列入了比较的范围。
              --沈栖《“爱比较”的浦东人》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评上海浦东人的“爱比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