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4分)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活动主题:走进美俄天地

              步骤一    解读材料,走进历史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们曾经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1)“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4分)

              (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4分)

              (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终的结局是什么?(4分)

              步骤二    画面回放,再现历史

              (4)图1、图2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建立的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从图3到图4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的什么信息?并再举出两例。(4分)

              步骤三  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6)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4分)

               

            • 2.

              问答题:(14分)

              19世纪50年代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试述这一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特点。

               

            • 3.

              (26分)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 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2005年6月27日。中国的新变革——小世界,大赌注。这一期《时代》(美国著名新闻周刊)谈的正是“中国制造”,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的“中国制造”,甚至连故去的毛泽东,在本期的《时代》封面里,也穿上了时髦的LV——很显然,这件LV,也是“中国制造”。

              (1)结合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史实,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说明中国为“追求富强”出现“传统外变”的观点。并分析出现“传统外变”的原因。(12分)

              (2)简要说明近代西方经济文明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关联。(8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 “中国制造”的原因。(6分)

               

            • 4.

              (26分)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放置于世界文明史中,我们或可以发现,两汉时期,“世界时间”确乎是在西方的罗马城和东方的西安、洛阳。公元6世纪之后,中国独享“世界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到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造成“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不是自然性的,不是资源性的,而是制度性的。首先是政治制度,然后是经济和文化制度。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08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出的新词“Chimerica”(China与America的组合),借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百度百科《Chimeric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汉时期“世界时间”在东、西方的具体表现。(4分)

              (2)据材料二,结合史实归纳“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的表现。(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Chimerica”产生的背景。如何理解“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10分)

              (4)从上述“世界时间”的挪移过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 5.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

               

            • 6.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西德提出了“哈尔斯坦”主义。根据这个主义,除苏联外,联邦德国拒不承认或终止承认那些承认东德政权的政府。这个不承认政策不是基于法律考虑,而是基于政治考虑。如果认为推行这一政策的动机是法律上的形式主义,那将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歪曲。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材料二  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的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德国政府的政策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几个世纪来,德国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我们正在努力重建这个遭到破坏的桥梁,把它建得更好、更牢固、更可靠。

                ——《维利·勃兰特关于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论述》(1969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东方政策”和“哈尔斯坦”主义的主要差别。(9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东方政策提出的背景。(6分)

               

            • 7.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1)材料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使美国确立了战后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4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

              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3)美国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材料三: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4)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5)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10分)

              (6)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决定国际格局的根本因素是什么?(2分)

               

            • 8.

              (19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三天后,戴高乐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的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材料三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二中戴高乐总统的预言是否成为现实?(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加以说明。(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 “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2分)

               

            • 9.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政治上,西欧各国深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所控制的世界里”,西欧谋求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设法使欧洲统一”,阿登纳、舒曼、莫内等西欧政治家都竭力主张建立“欧洲合众国”或“欧洲联邦”;在经济上,西欧各国也普遍感到光靠一国力量,无法改变经济一撅不振的局面,从而产生了经济联合的愿望。但是,西欧经济复兴和经济联合的最大障碍是严重缺乏资金——特别是缺乏美元,唯有美国提供资金才行。

              ——竺培芬《马歇尔计划》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法国不只是在政治和军事上与美国分庭抗礼,还试图打破美国在经济上对西方世界的垄断。且不说别的,单说戴高乐对法国经济的独立性就十分看重。对于美国的种种经济渗透,戴高乐表现得非常警惕,对法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尽可能地严防死守。

              ——文天尧《新欧洲风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时期的法国对美国的态度是什么?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6分)

              材料三  法国国民议会2009年3月17日经过辩论和表决,通过了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法国总理在辩论开始前发表讲话说,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只是外交政策的一个“调整”,不牵涉法国外交战略改变,法国也不会因此而成为美国的“附庸”。一些反对派议员在发言中强烈反对政府决定,认为此举将影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力”。部分执政党议员对此也提出异议,担心政府通过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争取加强在北约内部影响力的努力将得不偿失。法国总统萨科齐日前强调,此举不会影响法国的独立,法国由此可以全面参加北约决策,加强法国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推动欧洲防务取得进展。

              ——《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决定》

              (3)依据材料三,简析法国重返北约的利与弊。(6分)

               

            • 10.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8年6月-7月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一件的多元化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