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他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或驻守边疆,或控制江、淮、河、汉、川!等地区,“内资夹辅“.同时规定,在皇帝诸子中,除嫡长子应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皇子皆封为亲王;亲王的铺长子应继承其爵位,其余诸子皆封为郡王,郡王之下又按世系依次封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铺长子仍袭其爵,其余诸子则称为宗室。皇帝赐予他们一定的庄田、庄佃和奴仆、仪仗、府第等。
              明成祖时,有步骤地废革诸藩或大幅度削减他们的军力,强迫迁徙出封地。明成祖及以后几代皇帝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包括宗藩不得预兵事,亦不许预政事,所有宗室均不许入仕做官,不许从事工商业;对王府的建筑格式、规模以及衣冠礼仪等均有繁琐的具体规定,不准逾制。此外,明朝规定给予宗室一定的“岁禄“以维持生计,谓之为“宗禄“.广大宗室不能从事四民之业。随着宗室人口日益繁衍,形成为一个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
                                                              一一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封藩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政府对封藩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土归流中国明清两朝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以下为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相关材料。
                  材料一“土司虽依例输粮,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欲靖地方,须先安苗猓(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欲安苗猓,须先制土司;欲制土司,须先令贫弱。臣方思设法鼓舞,济以威严,俾各土司自报田亩按则升增”。
                  材料二“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以上两则材料来自(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材料三  为更好地进行改土归流,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1)根据材料,分析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影响。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朝实行的恩荫制度,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公元1015正月,宋真宗赵恒定承天节(真宗生日)、南郊奏荫子弟恩例,宋代恩荫之滥自此始。汉代一般荫补同母兄弟及儿子,唐代可荫子、孙或曾孙,至宋代则是一人入仕,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宋朝恩荫的机会有:圣节荫补,每年逢皇帝诞辰一次;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社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据统计北宋一代平均每年以各种恩荫补官者,超过500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平均每年由科举入仕者。由于这些凭借父祖恩荫补官的纨绔子弟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甚至文不能识字,武不能射箭,其素质低下显而易见,这些是造成北宋一代官员冗杂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恩荫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恩荫制度产生的影响。
            • 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斯皆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而内实奸贪淫虐,陵轹有司,朘刻小民,以纵其欲。……国家于人才,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守令者亲民之吏也,守今之贤否,监司廉之,监司之取舍,铨衡参之,国朝之制,不可谓不周悉矣。迩来考课不严,名实不核,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夷狄之患,虽自古有之,然守备素具,外侮不能侵也。“虏”骄日久,还来尤甚,或当宣大,或入内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边圉之臣皆务一切,幸而不为大害,则欣然而喜,无复有为万世之利,建难胜之策者。……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而王朝之费,又数十倍于国初之时,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
              --张居正《论时政疏》
              材料二  在张居正看来,“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否则,吏风不正,一切政令都会流于形式。……张居正任首辅后,取得了神宗生母李太后与司礼太临岳冯保的信任,成为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而居正又利用自己作为帝师的特殊身份,向神宗灌输改革思想。……张居正对于那些“以言乱政”者坚决予以清除,而对持不同政见者,则把他们安排到非要害部门,或令其退休。同时,他又注意录用人才,“无问是谁亲故乡党,无计从来所作眚过,但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  ……张居正明知整顿吏治会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对,但他毫无畏惧,表示自己“且受深恩,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提出了当时朝廷存在哪些弊病。
              (2)根据材料二,分析张居正改革卓有成效的原因。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战国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旧贵族阶级不断没落 屈原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出任左徒,实行改革,针对当时旧贵族把持政权、骄奢淫逸、误国卖国的行为及“背法度而心治”(不用法度,而凭主观意愿治理政事)的社会现象。屈原在执政时 期进行内政改革,坚持依法治国,提出“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的主张。为使改革深入发展,屈原起草了楚国大法。但是,由于旧贵族势力的顽固不化、楚怀王的昏庸无度及内外政 敌的勾结破坏,屈原的内政改革没能最终完成。楚国最终为秦国所灭,这造成了屈原的政治 悲剧和楚国的悲剧。但是,这悲剧正体现出屈原一系列内政改革的主张,是同楚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是富国强兵的主张,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整理自陈开梅《论屈原的内政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分析屈原进行内政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屈原的改革?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他任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史称称“永贞革新”。此次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罢除宦官借以掠夺百姓财物的“宫市”;罢除恶贯满盈的五坊小儿;罢除节度使正税以外的月进钱;免除民间的各种欠税和各种杂税。抑制藩镇势力,拒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欲兼领三川的要求;以有威望的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兵马节度使,命度支郎中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军司马,欲接管被宦官控制的神策军。宦官首领俱文珍勾结西川节度使韦皋、河东节度使严绥等人,迫使顺宗退位,立太子李纯为帝,改革至此失败。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结合永贞改革的措施,分析说明这时期唐朝政治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永贞革新的主要目的,分析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分析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  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
              (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比,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汉初允许盐铁私营,由中央机构少府征收赋税作为皇室收入的一部分,为盐铁富商大贾的崛起提供了舞台。汉武帝对外用兵、对内兴作,使国家财政陷入困难。盐铁富商大贾们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袖手旁观。国家财政之穷窘与盐铁富商之富饶形成鲜明反差,矛盾开始尖锐化。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采取非常之举,任用齐地大盐商东郭咸阳、南阳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全面实行盐铁业官府垄断经营。元鼎二年(前115年),担任大农丞的桑弘羊试办均输法,就是由政府直接经营大宗商品的地区间远程贩运贸易,即可调剂地区间的物资余缺,调节各地物价水平。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稳定各地人民生活,又可使政府获得财政收入。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又创立了平准法:“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责即卖之,贱则买之。”--刘玉峰《汉武帝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政策之得失》(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盐铁经营政策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