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是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湖州所属一州六县的商业市镇分布情况。它反映出当时湖州地区(  )
              县名镇名
              乌程乌镇 南浔 菁山 妙西
              归安菱湖 埭溪 练市 双林
              安吉马家渎 递铺 梅溪
              长兴四安 和平 合溪 水口 阜塘
              德清塘栖 新市
              武康三桥埠  上柏埠
              孝丰若干
              A.自然经济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农耕经济衰弱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 2.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 3.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后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0/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 4. 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 5. 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兴起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6. 清人郭嵩焘说:“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唯其心朴而心实也,”对这一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江西湖广商人善于把握商机
              B.晋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诚信
              C.江浙商人富于经商能力
              D.晋商因朴实而从事商业
            • 7. 城市,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演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时的太湖地区,不仅市镇数量多,而且工商业的发展程度是其它地方的市镇所不及的。……炉头镇,“居民业冶”;千家窑镇,“民多业陶”;盛泽镇,居民“以绫绸为业”……有的商人从小商品生产者上升为拥有织机三四十张,资本数千金的作坊主。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太湖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口统计
              年份1751-17801781-17901801-18101811-18201821-18301851年城乡人口比例
              流动人口数750007800013800021400026700052:48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为解决城市工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大量的农民被迁移到城市和工业区,推动了城市人口的非自然增加,使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苏联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迅速发展,但是大城市主要集中在苏联的欧洲地区,平均每一万平方公里有10~17个,而在亚洲地区仅有0.6个。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 8. 永乐朝有翰林院官员上奏:“朝廷岁令天下有司织锦缎、铸铜钱,遣内官赍往外藩及西北买马收货,所出常数千万,而所取曾不及其一二。”奏书批评的是(  )
              A.朝贡贸易
              B.海禁政策
              C.闭关政策
              D.市舶贸易
            • 9. 如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 (  )

              ①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    ②经营种类多  ③活动范围广    ④“贾而好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 10. 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