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是全汉昇、包伟民统计的《北宋赋税结构表》(单位:万贯。征榷,是指国家专卖收入)。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时间

              租税(正赋)收入

              征榷收入

              商税收入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997年)

              2408.1

              1167.7

              400

              61:39

              天禧末(1021年)

              2641.2

              2670.0

              1204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4248.4

              868.8

              28:72

               

              A.农业税比例逐年下降,说明北宋政府降低农民赋税
              B.非农业税比例上升,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商业的发展
              C.征榷收入增长,表明北宋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度
              D.北宋赋税结构的变化,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 2.

              王士祯《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多样化经营
              C.注重发展资本,扩大投资
              D.注重买田置地
            • 3.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   )

              A.西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已采用雇佣劳动生产
            • 5.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广袤的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曾经是唐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但南宋以后却让位于江南。经济重心的转变曾经引起了中国文明的巨大变化!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历史上在西汉后江南地区有三次开发,请说出三次开发的分别是哪三次? (3分)

              (2)根据所学,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试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 6.

              (18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反映了时代的脉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1)依据材料一,概括盛唐时期的商业状况。(4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和原因。(6分)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分析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 7.

               《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梦梁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    )

                  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 8.

               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

                  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                ②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入              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9.

              一艘明代沉船在南澳岛海域被揭开封尘数百年的面纱。该船满载珍贵瓷器,这是继“南海Ⅰ号”后在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沉船,有关方面将其命名为“南海Ⅱ号”。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南海Ⅱ号”上发现的是

              A.青瓷
              B.珐琅彩瓷器
              C.青花瓷
              D.白瓷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志》卷7)。“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会要》)。唐政府对于法定设置的市,分设市令负责管理。例如“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唐六典》)。

              材料二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燕翼诒谋录》

              材料三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处。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有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瓦肆(娱乐场所)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王晏出至草市,马惊走,鼓步从车而归。

              (雍州刺史张欣泰发动叛乱,鄱阳王萧宝夤狼狈逃亡三日)戎装诣草市尉,尉驰以启帝。

                                                             ——《南齐书》卷19《五行志》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唐朝的“东市”和“西市”是什么场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情况。

              (4分)

               

               

               

               

               

               

              (2)  据材料二、三,与唐朝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3)据材料四,何谓“草市”?最早出现于何时? “草市”与“市”有何区别?(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