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
            • 2.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打算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为题开展研究活动,你认为下列  哪幅作品最具有参考价值

               

            • 3.

              (12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4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以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 4.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了市镇经济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吴江的屯村市自明代以来为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嘉靖时,“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苏州长洲县的陆墓镇,“居民多织汗巾为业。”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这种状况表明

              A.江浙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产的社会化比较明显
              C.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具有保守性
              D.行政区划所导致的地域分割对经济特色产生重要影响
            • 6.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历史的是

              ①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13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 8.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 9.

              《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
            • 10.

              贾广兴在《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窟》一文中说:“在驰名中外的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荣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石窟的雕塑家大多从事商业活动
              B.唐朝的开放造就了商业繁荣
              C.佛教传播普遍出现了商业化倾向
              D.石窟艺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