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二  关于明代中后期石门镇(注:浙北名镇之一)油坊经济的发展,文献有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三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防夷五事》: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据称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据称借领外夷资本积雇请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据称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称夷船进泊处,应请酌拨营员弹压稽查也。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12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防夷五事》的政策实质和消极作用。(6分)

               

            • 2.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 3.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4.

              (26分)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8分)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6分)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6分)

               

            • 5.

              《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食材以肉类为主
              B.重视食品安全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
            • 6.

              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唐代实行坊市制
              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
              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 7.

              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变成铜金属。对于这个现象,如何理解较为恰当

              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C.当时发生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的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它物,如同现代人不可能将纸钞变成纸浆,是历史学家误信史料
            • 8.

              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下属。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统治者对神祗利用的变化
              B.宋代之前是农业社会,宋代之后是商业社会
              C.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
              D.城市的政治、军事统治功能增强
            • 9.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 10.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符合当时“樊楼”情形的是

              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
              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
              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
              D.设有“瓦子”,服务直至深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