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开凿运河B.市坊分区C.柜坊出现D.草市兴起
            • 2.
              中国古代文献记述:“村落有墟,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五里则建屋三间,四面置榻,以为聚墟之所。”下列对“墟”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古代村民定时集会的场所B.明清时期大商人聚集的会馆
              C.官府设置和管理的农村集市D.农村兴起定时而聚的贸易市场
            • 3.
              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①勤俭致富  ②乐善好施  ③注重诚信  ④守法经营                                               (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 4.
              下图为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图中各项税收变化情况不能说明
              A.小农经济衰落致使农业税锐减B.工商税逐渐成为国家税收的支柱
              C.明代税赋支付以白银为主D.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 5.
              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D.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 6.
              下列材料中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突破“市”的空间限制的是
              A.“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 7.
              《明神宗实录》一书记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它反映了福建经济的主要特色是(   )
              A.农耕经济B.商品经济C.海洋经济D.外贸经济
            • 8.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提倡“工商皆本”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 9.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唐景龙元年(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说明当时
              A.市都集中于州县所在地B.草市不是法定的正式之市
              C.市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D.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 10.
              苏轼认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产生无关的是
              A.统治者注重理学,重视文化的发展
              B.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政府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
              D.注重对外文化交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