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 2.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在不同朝代表现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清《海防纂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海上“丝银之路”的表现。“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该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消极作用?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赣东地区就是我国出口茶叶的主产区。清前期,茶叶输出主要溯赣江而上,翻越大庾岭(南岭山脉的一支)至广州出口海外(即大庾岭商道).晚清时期,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部分茶叶则转向鄱阳湖商道,即由鄱阳湖水道运往沿江的九江、南京、上海等口岸输往海外,由此形成了以九江为中心的水陆运输网络。九江逐渐确立了茶叶加工、转运和出口基地的地位,中外茶行陆续在此设立茶厂、货栈,江西茶叶产量和输出量逐年增长。各茶厂陆续召女工捡茶,“从业妇士不只年老贫苦者,衣服华丽、举止轻盈、温饱有余,却愿意出闺劳作的青年妇女,亦复不少,在社会上引起了关于妇道名节的辩论。”
              --《晚清商道和社会变动述略》
              (1)结合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江西商道发生变化的原因。
              (2)上述材料中商道变迁的影响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 4.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每与诸将言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内地,叹曰:『吾欲留此数茎(根)发,累及桑梓人民!且以数千里膏腴鱼盐之地、百万亿众生灵,一旦委而弃之,将以为得计乎?徒殃民而已!吾若不决志东征,苟徇 (顺从)诸将意,株守各岛,岂不笑吾英雄为其束缚?今当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以相助耕种,养精蓄锐。俟有衅隙(等其发生内变),整甲而西,恢复迎驾,未为晚也。』」
              1.文献中的「吾」应是指谁?
              2.文中提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内地」,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府颁布了什么命令所致?
              3.「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对当时东土的发展有何意义?
            • 5.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夷学到西学,再到新学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光先对康熙帝说:)皇上颁行之历,应用尧舜之历;皇上事事皆法尧舜,岂独于历法有不然哉?今南怀仁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法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以改西洋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矣。……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杨光先《不得己》材料二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荚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痦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材料三  吾人倘以为中国之法,孔子之道,足以组织吾之国家,支配吾之社会使适 于今日竞争世界之生存,则不徒共和宪法为可废,……及一切新政治,新教育,无一 非多事,且无一非谬误,应悉废罢,仍守旧法,以免滥费吾人之财力。万一不安本分,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則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1916年11月,第二卷第三号材料四  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 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 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东西学存在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造成的主要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对待西学态度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持此观点的主要目 的及原因。
              (4)李大钊所说的“第三新文明”指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嬗变的主要因素。
            • 6. 华夷之辨是古代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其核心是把华夏民族及其居住地看成是文化的唯一载体,而其它地区和民族都是未开化的蛮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说:“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无所不有”和“立中外之大防”。
              --《晚清大变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外交指导思想和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魏源把美国奉为前所未有的典范,断言:“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皆旷代所未闻。”进而提出:“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
              --《海国图志》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表达的核心思想及其出发点,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其依据。
              材料三  魏源提出了新的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圣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故怀柔远人、宾礼外国是王者之大度,旁咨风俗、广览地球是智士之旷识。彼株守一隅,自画封疆,而不知墙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者,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自小而已。”
              --《海国图志》
              (3)有人说:当时西方列强正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口把中国吞掉,此时谈什么“天下为一家,四海皆兄弟”,是为虎作伥。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7. 16、17世纪的中西贸易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赏赐)何啻数十倍”。
              材料二:明政府规定琉球(今琉球群岛)两年一贡,高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刀枪毋过三千”。
              材料三:16、17世纪,英国拥有武装的商人,都参与了海盗掠夺活动,故英国被称为“海盗之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参与了海盗罪恶活动。英国政府对人事海盗掠夺的商人竟给予荣誉,授予爵士头衔,封官加赏,……英国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高额进口税。……17世纪中叶,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发展航海业,颁布了《航海条例》.它规定进出口英国的商品,一律由英国船只运送,……。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6、17世纪海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不同的外贸政策对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 9.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中国人的对外贸易态度衍生自封贡心态。中国人设想,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因此,通商是一种特权,中国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取消这种特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
              材料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摘自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皇帝视允许通商为对“洋人赐恩的标志”的本质问题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主张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理由。就在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内容,分析中央表示对经济特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说明了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哪些因素相关?
            • 10.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一一《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材料二  16、17世纪,英国拥有武装的商人,都参与了海盗掠夺活动,故英国被称为“海盗之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参与了海盗罪恶活动。英国政府对从事海盗掠夺的商人竟给予荣誉,授予爵士头衔,封官加赏,受英王接见。……英国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高额进口税。……17世纪中叶,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发展航海业,颁布了《航海条例》.它规定进出口英国的商品,一律由英国船只运送,……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类别
              原料手工制品及机器产品
              189315.681.82.6
              191039.841.418.8
              192040.139.4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心态和对外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不良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英国的对外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英国发展的影响。
              (3)材料三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山口比重山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