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  )
              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
              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
              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
            • 2. 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个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个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 3.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李侍尧的意图是(  )
              A.厉行海禁
              B.强化海防
              C.以商制夷
              D.垄断贸易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赣东地区就是我国出口茶叶的主产区。清前期,茶叶输出主要溯赣江而上,翻越大庾岭(南岭山脉的一支)至广州出口海外(即大庾岭商道).晚清时期,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部分茶叶则转向鄱阳湖商道,即由鄱阳湖水道运往沿江的九江、南京、上海等口岸输往海外,由此形成了以九江为中心的水陆运输网络。九江逐渐确立了茶叶加工、转运和出口基地的地位,中外茶行陆续在此设立茶厂、货栈,江西茶叶产量和输出量逐年增长。各茶厂陆续召女工捡茶,“从业妇士不只年老贫苦者,衣服华丽、举止轻盈、温饱有余,却愿意出闺劳作的青年妇女,亦复不少,在社会上引起了关于妇道名节的辩论。”
              --《晚清商道和社会变动述略》
              (1)结合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江西商道发生变化的原因。
              (2)上述材料中商道变迁的影响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 5.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每与诸将言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内地,叹曰:『吾欲留此数茎(根)发,累及桑梓人民!且以数千里膏腴鱼盐之地、百万亿众生灵,一旦委而弃之,将以为得计乎?徒殃民而已!吾若不决志东征,苟徇 (顺从)诸将意,株守各岛,岂不笑吾英雄为其束缚?今当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以相助耕种,养精蓄锐。俟有衅隙(等其发生内变),整甲而西,恢复迎驾,未为晚也。』」
              1.文献中的「吾」应是指谁?
              2.文中提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内地」,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府颁布了什么命令所致?
              3.「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对当时东土的发展有何意义?
            • 6. 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担负首航任务的是一艘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THE EMPRESS OF CHINA)的商船。对此,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皇后号”隶属于清政府
              B.该商船当时在中国停靠的港口是广州
              C.该史实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倾向性
              D.中美贸易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许可
            • 7. 如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
              A.思想封闭,观念落后
              B.列强入侵,走私猖獗
              C.五口通商,主权受损
              D.取消“海禁”,鼓励贸易
            • 8.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 9.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夷学到西学,再到新学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光先对康熙帝说:)皇上颁行之历,应用尧舜之历;皇上事事皆法尧舜,岂独于历法有不然哉?今南怀仁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法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以改西洋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矣。……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杨光先《不得己》材料二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荚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痦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材料三  吾人倘以为中国之法,孔子之道,足以组织吾之国家,支配吾之社会使适 于今日竞争世界之生存,则不徒共和宪法为可废,……及一切新政治,新教育,无一 非多事,且无一非谬误,应悉废罢,仍守旧法,以免滥费吾人之财力。万一不安本分,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則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1916年11月,第二卷第三号材料四  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 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 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东西学存在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造成的主要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对待西学态度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持此观点的主要目 的及原因。
              (4)李大钊所说的“第三新文明”指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嬗变的主要因素。
            • 10.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材料三  我国部分工农业产品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工业产品产值工业消费品价格农副产品价格
              1984年100100100
              1993年11.61015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