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出现的新现象有何关系?
            • 2.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C.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3.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
              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份)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份)事也。 --《墨子》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苏州府志•卷三》(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经济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经济方式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商业繁荣的原因。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  明初山西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 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经济出现的变化。与材料三相比,分析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 7.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 8. 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     ]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 9.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北方经济总量远远落后于南方
              C.山东逐渐成为北方经济重心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 10.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