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明朝蒋以化《西台漫记》载:“我吴市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雍、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织则腹枵。”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①材料主要反映了吴市地区手工业的生产状况 ②材料说明吴市地区手工业分工较细③材料说明吴市手工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材料说明小户已完全依赖大户而生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该材料表明当地
              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
              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
            • 3.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 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 4. 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     ]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 5.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 6.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文同《丹渊集》记载,陵州开私盐井的豪民,一家有七、八井至一、二十井,雇佣工匠二、三十人至四、五十人。每井工匠约四、五人。工匠都是他州别县“浮浪无根著之徒,抵罪逋逃,交易名姓,尽来就此佣身赁力”,“与主人营作”。工匠不堪主人的压迫,往往群起反抗,“算索工值”,或投别处为业。这个记载不能说明的是
              [     ]

              A.盐业一般由官府经营或监督经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地主豪商私开盐井
              B.私盐井的工匠多是逃亡的农民或“罪犯”,用改变姓名的办法逃避户籍和刑法
              C.私盐井的工匠对“豪民”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遭受着残酷的压榨,矛盾尖锐
              D.工匠与“豪民”的关系体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生产关系
            • 8.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9. 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10. 河北邯郸博物馆藏的一方元代窑枕,中部开光内书写“地因流水知高下,人为财交见浅深”的民谚。这则民谚反映了宋元时期
              [     ]

              A.理学思想已成为人们处世的指针
              B.人们以财产多寡作为衡量人身份高低的标准
              C.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轻便的货币流通
              D.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