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2.
              以下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
              A.“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故妇女辈均乐就焉”
              B.“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家庭所织之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C.“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
              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 3.
              最能体现明清之际长三角经济新现象的是                                                     (   )
              A.“苏湖熟,天下足”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D.“制造尤工,擅绝海内”
            • 4.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贵重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5.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l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殴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6.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扛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 7.

              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大机户兼并小机户现象严重
              C.政府扶植手工业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阻碍
            • 8.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9.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 ②力量远不足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特点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 10.
              (25分)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倡导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知识,指出贾谊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3分)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奏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的观点。(2分)结合所知识,概述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3分)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
              (3)晚清政府对洋商和华商施以了不同的经济待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四: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1903年)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马建波《〈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研究》
              (4)根据材料一、四,指出“商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推动20世纪初《钦定大清商律》出台的社会要求。(4分)
              材料五: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 些苛捐杂税,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5)根据材料五,概述民国初年兴办实业高潮出现的具体表现及出现该局面的政策因素。(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