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6世纪的中国出现“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同时的意大利也出现享乐纵欲风气,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图《棉花图·收贩》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


              [     ]


              A.引进高产作物逐渐取代传统农作物
              B.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中后期进一步扩大
              C.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D.农业进步促进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
            • 3.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     ]


              A.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古代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4.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之,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材料主要反映苏州

              [     ]


              A.人们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产业工人罢工出现
            • 5. 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可见当时
              ①南北方分工日益明显②南方纺织业比北方发达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全国统一市场逐步形成

              [     ]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清代山东植棉进一步发展,植棉州县增至90余个,达州县总数的87%。……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从乾隆年间开始,淄川县出现小机户,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发展为织机20余架。……清代潍县商人足迹更是南达江淮,北至盛京、吉林。苏州的东齐会馆就是潍商与胶州商人共同创建的。
              ——摘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     ]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8. 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     ]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 9.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 10.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