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类别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     B.唐代关中
              C.宋代太湖     D.明代苏杭
            • 2.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汉口开埠以后,江汉关以下地段开辟了租界区。外国人在汉口有自己的码头货栈,兴建了工厂公司,开办了航运业。汉口的商业中心,从沿河一带向沿江一带转移。汉正街的繁华盛景,逐渐被六渡桥、江汉路以及租界滨江商业区所取代。汉口人的日常用语中,除了洋船之外,多了洋火、洋油、洋蜡、洋布、洋铁、洋油灯等一系列洋字号的名词。在洋街的影响下,汉口向近代城市迈进的脚步缓慢地移动了。1871年冬,清政府在汉口设立招商局。1889年,洋务派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以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加速了汉口前进的步伐。
              (3)以材料三的汉口为例,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世纪中期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中国1990年和2000年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分析图


              (4)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我国近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在中 国古代社会,以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所以中国经济结构真正开始变动始于
              [     ]

              A.宋朝   
              B.明中后期
              C.鸦片战争后  
              D.甲午战争后
            • 4. 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的是
              ①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官营手工业中的劳资矛盾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展开斗争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④
            • 5. 明清资本主义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力量远不足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 8. 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     ]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 9.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足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下面是自《世界经济200年》《世界千年经济史》等著作中摘编的一组资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澳门略记》记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早期澳门史》记载:“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材料二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1950——2000年的50年中,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工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业市镇44个。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概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显著变化及对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比较它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战时期和战后几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轻工业。纺织工业,从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而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面粉工业在大战期间建立的约有100家,中国由面粉输入国一跃成为面粉输出国,1915年至1921年,中国面粉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其他像火柴业、水泥业等也都有些发展。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3)依据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