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一旅游团想一览元朝时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城市的雄姿,应选择的地点是( )
              A.杭州
              B.大都
              C.泉州
              D.扬州
            • 2.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碰撞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一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印刷广告,印刷于北宋时期。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販,别有加绕,请记白”。

                  图二是《眼药酸》图。是南宋时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背着布袋,袋上画着许多眼睛,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请有眼病的演员使用。

                 (1)宋代济南商标和眼药酸广告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哪些社会状况?(3分)图一中反映的印刷技术后来又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它给欧洲文明进程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了不断地交汇、碰撞的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文明碰撞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6分)

                  材料二

               

               

               

               

               

               

               

               

              图三  广州十三行

                  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3)图三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什么对外政策?(1分)该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8分)

               

               

               

                  材料三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政策各自遭到国内一部分人反对的原因?(4分)并指出两种政策的相同点。

               

               

               

               

                  材料四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5)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程有哪些变化。2002年中国申办上海世博会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 3.

               “垄断”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孟子的这句话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     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  下面两幅画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师Thomas Allom(1804-1872)的画册《CHINA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中国现在已是推动全球经济的引擎,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参与了国际事务中所有的重大议题,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都更开心、更自由、更有创造活力。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美)《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

              请回答:

              得分

              评卷人

               

               

               

              (1)材料一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两个表现。明清时期“新经济的萌芽”又是指什么?(4分)

               

               

              (2)从材料二的两幅画来看,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4分)

               

              (3)改革开放30年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 5.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 市民文学兴盛  ③ 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6.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材料三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6分)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 7.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 8.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 9.

               [c1]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c1]3.
            • 10.

              历史上白银曾作为税收和贸易使用的货币,影响了社会发展过程。回答以下2题。

              1.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2.“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