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下面关于这一政策的评价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B.人为地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也受到限制
              C.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
              D.与中国国情相吻合,使中国古代农业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2.
              (24分)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6分)
              (3)依据材料三,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3.
              下列关于下图漫画中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
              B.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C.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D.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 4.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 
              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②巩固专制王权的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的社会思想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 5.
              (25分)中国与世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这是赐予的一种恩典和特权,并非耻辱。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1942年5月,中国拟定了《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办法》,认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目的是使各国自由贸易,加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积极参加了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构建工作。在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中国力争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中国的配额由4.5亿美元增加至5.5亿美元,投票权占5.8%,居美英之后,列第三。
              ——据张士伟《中国与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整理
              材料三:1950年,周恩来致电IMF,要求恢复中国在IMF的合法席位。然而,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80年3月,IMF派团来华谈判;4月17日,IMF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组织的代表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概括指出这一观念在明清后期造成何种消极后果?(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简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世界意义。(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在IMF的代表权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2分)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IMF的代表权得以恢复的因素有哪些?(6分)
              (4)你认为当今中国应如何与世界发展关系?(3分)
            • 6.
              1792年,英特使马戛尔尼来华。他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福康安的话语反映出(   )
              A.英国有武力侵略中国的企图B.英国的军事武器并不先进
              C.中国封建统治者自大的心态 D.福康安对西洋武器非常熟
            • 7.
              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到了辉煌的顶峰,中国的GDP在晚清时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却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减少,没有发展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仍以传统经济为主
              C.中国经济总量将要被英国超过
              D.“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增长,但总量在下降
            • 8.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 9.
              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10.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