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贵族政治体劁+铁犁牛拼+庄园经济
              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
              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
              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为“花机图”,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三 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图一、图二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却没有使生产进一步走向大机器生产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唱词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简述这种经济模式解体的标志和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 3. 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县志》记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这说明当地(  )
              A.出现大量从事织绸的农户
              B.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C.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D.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4.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中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唱: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3)根据材料二,请回答商鞅主张实行什么经济政策,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商鞅上述思想?
              材料三 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4)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
            • 5. 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
              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 6.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应该是(  )
              A.“海禁”政策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的繁荣
            • 7.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西汉时期“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B.黄河治理不够到位
              C.耕作方式比较落后
              D.重农抑商政策推行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
              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五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这种模式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更为完备是指什么的出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明清时期商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4)材料五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 10. 明朝 “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场。(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这说明明朝(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资本主义萌芽普遍深入农村
              C.城市经济功能开始增强
              D.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