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
              [     ]

              A.二牛一人犁耕法

              B.骨耜

              C.翻车

              D.曲辕犁
            • 2. 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图1
                图2

              [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 3. 关于下列两张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推广
              B.从耦犁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并为后世沿用
              C.铁犁牛耕是唐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耕犁不断完善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民的技术创新
            • 4. 据南阳网报道:2010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河南省南阳武侯祠隆重举行“诸葛亮鞭打春牛”大型民俗表演……“诸葛亮”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地开耕。在“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中牛肚内五谷杂粮散落一地,象征今年五谷丰登。根据所学知识,该民俗应该起源于
              [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 5. 西汉时期发明的具有翻土、灭茬、开沟、起垄功能的工具是
              [     ]

              A.铁耙
              B.铁镰
              C.铁锄
              D.犁壁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由此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始于
              [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 7. 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618——756年)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的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的2/3。唐后期(757——907年)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竞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字,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材料二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一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旱、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水利建设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途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9.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A.四川都江堰
              B.扬州古运河
              C.关中郑国渠
              D.河北赵州桥
            • 10.        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世纪修筑的水利工程,“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下列关于该水利工程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修建时间距今15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B、修建时间距今1700多年,是由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C、修建时间距今2000多年,是四川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因素
              D、修建时间距今2200年,是杰出的生态型无坝饮水工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