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
              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五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这种模式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更为完备是指什么的出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明清时期商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4)材料五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结构中出现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东汉《说文解字》材料二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三  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新安土硗狭,田蓄少,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阋家不惮为贾。
              --《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材料四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我国经济改革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大包干、承包制改革之后,农村小农经济日益狭小,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不仅如此,原有集体经济也被削弱了,集体财产被分掉了,无法行使协调服务职能,使农业没能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农工商一体化转变……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规模经营,应将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阻止土地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最终使我国的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秦国呈现了怎样的人地矛盾?商鞅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3)材料三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何种经济现象?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针对材料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试从人地矛盾的角度指出解决的出路。
            • 5.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 导地位,其产品
              [     ]

              A.全部销往海外                   
              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质量普遍不高                   
              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 6. 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断纬”的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的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 7. 下图是CCTV2《鉴宝》节目的一位收藏爱好者的藏品,它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一样。假如你是《鉴宝》节目的现场观众,请正确说出该瓷器出自
              [     ]


              A. 唐          
              B. 宋         
              C. 元        
              D. 清
            • 8. 中国古代瓷器和丝织品的图案、画面普遍有吉祥的寓意,这表明    
              [     ]

              A.人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    
              B.中国古代封建迷信意识浓厚    
              C.中国人普遍有较高的艺术素质    
              D.人们对封建黑暗统治强烈不满
            • 9.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①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②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③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 ④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发展与商朝时期最主要的不同表现在:
            [     ]

            A.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B.手工作坊集中在王都
            C.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D.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