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 ,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     ]

              A.航行            
              B.灌溉              
              C.军事           
              D.排洪
            • 2.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

              A.夏、商时期         
              B.隋、唐时期
              C.战国、秦汉         
              D.宋、元时期
            • 3.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翻车
            •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 )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 《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     ]

              A.航行  
              B.灌溉
              C.军事  
              D.排洪
            • 6. 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
            • 7. 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牛耕开始普及全国 ②出现结构更加完备的曲辕犁
              ③设置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④出现高转筒车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8. 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        余秋雨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你判断一下,余先生笔下的“它”指的是: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 10.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对联中的“太守”是指:
              [     ]

              A.郑国
              B.苏轼
              C.李冰
              D.欧阳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