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一系列材料讨论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4)据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欧洲有明显的差异。请归纳中国与社会转型的欧洲在经济、思想与对外等方面的的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1)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 之。”(《荀子“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 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 4.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     ]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 5.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 7. 古代在高山黄土兴修水利工程时,采用井渠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这种施工方法主要在兴修哪个水利工程中运用
            [     ]

            A.郑国渠
            B.漕渠
            C.白渠
            D.龙首渠
          • 8. 下列两幅图中的工程或工具对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功效是

            [     ]

            A.防汛排涝
            B.灌溉抗旱
            C.围湖造田
            D.扩大耕地
          • 9.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     ]

            A.隋朝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 10.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生产组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