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2.

              (12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家思想家?(1分)他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2分)给儒学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1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是什么?(1分)这与材料一、二有何本质区别?(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2分)

               

            • 3.

              (2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你会选择哪些资料作为研究孔子的史料,并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据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2分),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8分)

              材料三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举例说明当前我们应如何对待儒家文化?(8分)

               

            • 4.

              (22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分)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据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3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6分)

              材料三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走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逢径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枢。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英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曼,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

              ——据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9分)

               

            • 5.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 6.

              (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 7.

              (12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末)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并指出其主张的不同结局。(4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朱熹与李贽的主张,李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躯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也,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扶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故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3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 9.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孟子·离娄上》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材料三  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社会长达三千年,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忠君思想、官本位思想,已深深植入中国社会的骨髓之中,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只要有机遇,就会顽强地表现自己,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刘绪贻《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1)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8分)

              (2)概括材料二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 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民本思想。(8分)

               

            • 10.

              (25分)

              材料一: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浸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分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竞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史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1 分)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