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冈,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包容其他文明
              B.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形成
              C.中国传统文化在变化中进
              D.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 2. 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
              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 3.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分别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2)从思想史的角度,分别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材料二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4.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它主要着眼于儒家思想(  )
              A.强调“礼”的一面
              B.有“君轻民贵”的一面
              C.主张“经世致用”
              D.提倡“知行合一”
            • 5. 治国思想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小学》、《大学》为儒家典》)
                                                                                                                                                《三字经》)
              (1)材料涉及的儒家思想主要有哪些?承载这些思想以《三字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儒、法、道三家的思想在以后中国古代王朝中经常被统治者借鉴。请以西汉王朝为例,简要说明统治者是如何利用三家思想治国理政的。
            • 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学派林立,《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家成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它心(  )
              A.切近民事劳作,不思玄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下层民众的强烈愿望,信徒较多
              B.继承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人道遗风,切合春秋战国时代谋求安定生活的社会心理
              C.追求个体价值与精神自由,哲学的辩证观和学说的超逸之风深刻影响了士大夫阶层
              D.设计的政治权利学说与历史进化观迎合了统治阶级强化统治、兼并天下的急迫需要
            • 7. 春秋战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治理社会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 8. 先哲们的思想、教育的振兴、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对国、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会议签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
              (1)“第一条人类道德的金律”是中国古什么思想的体现?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2011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留美幼童出海14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看似不相关的事件背后,活跃着一个共同的群体:“海归”。
              百多年前,他们的举动曾关乎中国社会的皮展,亦使这个古老民族放眼世界,徐徐前行。                        
               --摘自《世界博览》2011年第l2期
              (2)促成l40年前“留美幼童出海”的事件是什么?留学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用和影响?
              (3)留学生和“海归”是怎么促发辛亥革命的?
                    材料三 中华民国元年(1912)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太学……民国六年(1917),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
              (4)简要概括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的“陈、李”二人,在改造旧中国方面两项共同的重大活动及其意义。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范文澜曾提出,在西方,民族和民族国家固然是随着资本主义兴起而形成的,但在中国,“自秦汉起,汉族已经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自北宋起,全国范围内经济联系性加强了,这个共同体也更趋于稳定”。
              --胡逢祥《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民族国家的观念是在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全民族“代表自居,先后颠覆了神权与君权,使人由原先的宗教信徒、王朝臣民变成了 “民权国家”的公民之后才出现的。
              --房宁《民族主义思潮》       材料三  抗日战争作为现代中国人的共同的经脸将会成为一个永恒的亊件,因为它超越了种族、阶级、阶层,性别,以及立场、权力和财富。所以,许多历史可以用各种方式描述,许多历史人物甚至可以用黑色幽默或“无厘头”的方法来表现,对政治也可以玩世不恭,但唯独对“抗日战争”必须以统一的中华民族所内在规定的甚至是超越法律的方式加以尊敬。
              -徐迅《民族主义》(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古代中国早在秦汉时代华夏民族已经形成的观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16-17世纪的英吉利民族怎样“先后颠覆了神权与君权”,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在使中华民族由-个血缘共同体转变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方面起到的作用。
            • 10. “子”字中的历史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 “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摘自杨宽《战国史》
              问题:
              (1)从春秋以前到战国,“子”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2)从“子”的含义变化中可透视出哪些历史信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