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属于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

              ①三纲五常        ②因行称义        ③天赋人权         ④君权神授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 2.

              (30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              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F组: 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4分)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4分)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4分)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4分)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8分)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4.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黄宗羲
            • 5. 清代的赵翼认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  )
              A.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
              B.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的作用
              C.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的启蒙
              D.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
            • 6.
              【题文】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
              (1)材料中反映出这位思想家的哪些主张?(6分)
              (2)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填写下列表格。(4分)
              时代
              人物
              主要思想
              战国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荀子


              董仲舒
              “天人感应”学说
              南宋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
              与老子、孔子同时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释迦牟尼等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诞生。他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面对人。
              (3)古代希腊的哲学家是如何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的,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4)有人说,从14到18世纪是人文主义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阐述这两个阶段的思想主张。(8分)
            • 7.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二人的思想在哪个方面存在明显矛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可能是谁的观点?其代表作品有哪些?他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思想的光辉照耀着人类前进的行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材料二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


              材料三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 “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无形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清之际儒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概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主张及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所学指出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有何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