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思想家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1)材料一中,孔子主要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孔子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指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材料二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采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思想主张作简要评价。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2.

              非选择题:本大题30分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9分)

              (2)试从客观作用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9分)

              (3)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差异的原因。 (12分)

               

            • 3.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 4.

              (30分)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4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6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8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6.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8分)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6分)

               

            • 7.

              (32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权利与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他主张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8分)

              材料二  世界专利制度发展大事记

              1623年

              英国制定了《垄断法》,规定专利权人在国内有权制造和使用该发明,专利权期限为14年以内等。

              19世纪中期

              美、法、俄、德、日等国先后实行了专利制度。

              1883年

              法国等11个国家发起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确定了各成员国在制定工业产权法(包括专利法)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1970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它的一个重要的宗旨就是促进专利的国际保护与国际合作。

              1977年

              西欧成立欧洲专利局,负责欧洲地区的专利审批工作。非洲知识产权组织成立,该机构是非洲地区法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性组织。

              (2)阅读材料二,对专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利制度发展的背景因素。(10分)

              材料三  1898年6月,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女子教育初步获得了合法地位。到1909年,中国已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总数多达14054人。1905年,上海、广州等城市妇女开展了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要求美国废除歧视华人旧约,反对虐待华工。在1907年的收回利权(收回列强从中国攫取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运动中,上海女界保路同志会为沪杭甬铁路收回商办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昌起义爆发后,19岁的女子吴淑卿与黎元洪据理力争,要求从军北征,最后终于获得批准,招募了一支数百人的女子军,在汉口和南京同清军作战。1912年4月,在湖南女性唐群英等人发起组织下, “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为女性参政而斗争,唐群英率领会员五次向参议院递交请愿书,要求女子参政。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中国妇女权利及地位发展的表现。(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8.

              (13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乃至国际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1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1分)简述其维新思想特点。(1分)

              材料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4)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2分)材料四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1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 其中有以下三位

              孔子            老子                    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表述其主要思想主张及人物影响)(8分)

              (2)儒家思想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2分)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

              (3)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 

              材料四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呜呼,岂设君之首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4)概括材料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2分)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例举黄宗羲的经济主张(2分)

              材料五 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5)例举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两本著作?(2分)这些著作体现了作者宣传新思想的什么特点?(2分)

              材料六 1915年袁世凯政府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在天坛祭天,复辟帝制

              材料七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文章选编》

              (6)根据材料六和材料七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4分)

               

            • 10.

              (18分)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1 590年)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4分)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予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