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55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 2. 某班同学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课题。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课题一   历史观问题
              孔子厚古薄今,向往尧舜禹的时代和西周的礼乐文明。他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反对违背周礼的行为以及改革旧制度的举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为:“周朝的礼仪制度依据夏商两代,丰富多彩,我主张周的礼制”).这种政治立场和历史观,深远的影响了后世的儒家。
              王夫之认为:尧舜之时“国小而君多,……而暴君横取,无异今川广之土司(指的是西南地区尚处于原使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的首领),吸龁其部民,使鹄面鸠形,衣百结而食草木。”“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
              (1)以上两段材料中的历史观是否相同?分别概括其含义。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的历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题二   民本主义问题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潮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2)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课题三   对政治制度的反思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 3. 面对17、18世纪的中国思想界,近人余英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似乎正在酝酿着一种具有近代性格的答案。一个儒家的人权观点已徘徊在突破的边缘上,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这实际是指当时中国出现(  )
              A.民主共和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唯物辩证思想
              D.离经叛道思想
            • 4. 中国文人为获取报酬而替他人写墓志铭的现象自古有之,但为商人大量写墓志铭或寿序则是明代的新现象。这一“新现象”说明(  )
              A.明朝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较快发展
              C.士商之间的界限已经完全被打破
              D.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
            • 5. 下列关于儒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具有神学倾向
              C.宋代儒学新在儒学哲学化
              D.明清时期儒学走向极端
            • 6. 如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a处:“焚书坑儒”
              B.b处:“独尊儒术”
              C.c处:“三教合一”
              D.d处:“西学东渐”
            • 7. 材料一   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弃置)矣。”
              材料二“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它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1776年《独立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1789年《人权宣言》
              (1)材料一反映出顾炎武怎样的思想?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与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
            • 8.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所谓“复古开新”是指(  )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9. 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B.“亡天下”指朝代的更替
              C.作者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D.“亡国”指民族危亡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