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二  梁氏以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投身于“新政”“新民”的社会实践……对照比较中西各国国民素质、反省戊戌新政失败所得出的结论是其“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同时,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柔民”、“涣民”手段统治下的百姓养成了普遍的奴性而不自觉。鉴此,1902年,梁明确揭橥“新民”大旗,指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其《新民说》为近代国民设计的诸如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进取冒险、权利、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等新德性,都已深入到国民素质近代化的深层次。
              --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及其采取的对策。
              (3)据材料,分析指出古代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何明显的异同。
            • 3. 有人在评论李贽时说:“他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  )
              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
              D.军事上被动挨打
            • 4.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汉代儒学的主张
              B.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C.陆王心学的思想
              D.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5. 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认同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
              C.讽刺道教的虚伪行为
              D.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 6.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表达了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 7. “工商皆本”、“循天下之公”、“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有论者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也能反映明清这种态势的是(  )
              A.“心即理也”
              B.“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C.“天与人不相胜”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8. 谭嗣同认为王阳明的著作是“兴民权之微旨”。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这表明明清的批判思潮(  )
              A.给后世的反封建斗争以启迪
              B.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道德
            • 9.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 10. 李赘曰:“人之是非,初无定质。……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对儒家思想全盘否定
              C.冲击了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被打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