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顾亭林,明末清初人,想革命排满,但深感社会没有力量无可凭借。他曾跑到山西,看见一个裴村,祖先在唐代是大门第,做过好几任宰相,直到明末还是几百几千家族聚族而居。他看见这样的村庄,认为要“封建”才得有力量。这说明顾亭林认为明朝时期应(  )
              A.加强宗法制与分封制
              B.加强封建专制
              C.中央分权给与地方
              D.恢复宰相制度
            • 2.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4.

              (16分)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 中外名画鉴赏

              (1)结合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给以上两幅名画配上核心解说词。(要求:每幅名画的解说词不得少于两点,否则不能得分。)(4分)

              展览二   中外文学荟萃

              (2)展览二中展示的是中西方的两部名著,分别被称为两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按文学作品的风格归类,它们属于哪一类?(2分)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展览三   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材料中两位思想家主张的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的角度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 5.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
              A.民本思想
              B.保留君主制
              C.工商皆本
              D.君臣分治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 孟鸥、王峰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 顾炎武 《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三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
              --《韩非子•难势》材料四: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臣》“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置相》“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 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 7. “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此言论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
              A.孟子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守仁的“致良知”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8. 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
              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9.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工商皆本”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6分)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5分)

              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3) 依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3分)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