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时期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一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园,宋代的福田元、居养院、漏泽院、安济房、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些方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员自办,但是还是积极引导民间基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司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质2015年11月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 竺可桢关于中国气候的变迁表
              气候变化阶段时间范围(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第一温暖期3000B.C.--1000B.C.商、西周初年
              第一寒冷期1000B.C.--850B.C.周代
              第二温暖期770B.C.--公元初秦汉时期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60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温暖期600--1000唐朝
              第三寒冷期1000--1200宋代
              第四温暖期1200--1300元朝
              第四寒冷期1400--1900明清时期
              综合上述表格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气候的变化与中国历代王朝治乱兴衰的关系?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人口数
              战国末年估计2000万人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5959万人
              三国(魏、蜀、吴)共767万人
              晋太康元年(280年)1616万人
              隋开皇年间(隋初)约4450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4844万人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
              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合计已超过1.2亿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5883万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054万人
              清顺治八年(1651年)1063万人
              乾隆六年(1741年)14341万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万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万人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 下列政权与建立者不匹配的是(  )
              A.辽--耶律阿保机
              B.西夏--元昊
              C.金--完颜阿骨打
              D.元--铁木真
            • 5. 对下列中国古代史上的各个“魏”政权,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 6. 材料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 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 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 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初,太祖分迭剌夷离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 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 辨。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 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 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脱脱《辽史•百官志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辽朝官制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辽朝的官制改革的影响。
            • 7.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3)从“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出发,谈谈“中国梦”给你的启示。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文明发展珠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文化接力“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赞成、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运用材料中和你所熟知的史实进行评析。)
            • 9. 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
              (3)概括材料二中郑观应对世界认识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
            • 10. 诸葛亮《出师表》说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关于益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朝时已纳入中央版图
              B.魏晋时期商业较为发达
              C.元朝时属四川行省管辖
              D.抗战期间是根据地指挥中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