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
              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 2.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面目的创作方法。下列文学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有:(  )
              ①《诗经》②《离骚》③《子虚赋》④《红楼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3. 明朝中后期,繁荣的小说、戏剧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等都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这反映出当时(  )
              A.理学思想借助小说戏剧传播
              B.科举取士推动民间文化发展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流布渐广
              D.市民阶层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 4. 《红楼梦》中对贾氏宗祠祭祖、宗族事务管理、贾府爵位继承等的描述,真实地折射出封建社会(  )
              A.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B.封建家族的日益衰落
              C.宗法制下的社会生活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5. 下列古代安徽名人代表作,曾被鲁迅先生赞扬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是(  )
              A.
              B.
              C.
              D.
            • 6. 《西游记》讲述了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图中选出他们取经的西天在(  )
              A.A
              B.B
              C.C
              D.D
            • 7.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 对此,老秀才言广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 才却心痛不已,“二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 8. 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汉赋在武帝时代走向创作全盛时期
              B.唐田园派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南宋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沉郁悲凉
              D.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情小说
            • 9. 比较下面两部著名作品,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二者的创作风格相互交融
              B.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不满
              C.描绘了新阶级变动引发的社会变化
              D.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 10. 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材料三  李赞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屯只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并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小说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