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材料二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无敌舰队清教光荣革命大宪章王位继承法牛顿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权利法案鸦片战争莱布尼茨英法大战
              (2)在上表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围绕某个侧面使“英国的崛起”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纲与课标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 2. 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
              (1)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1)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结果。为解决这个问题,西汉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经济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返国途中于巴黎提出:“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摘自《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对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提出了怎样的设想?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其原因。
            • 4. 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
              (3)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卒至于坐食奉禄而已。然其洿秽之行,淫昏之罪,犹尚多焉……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宋书•恩悻传》材料三   东汉政府在法律上,在租赋兵徭制度中,虽然对此没有正式承认的意向表示,但是对于家族扩充田庄,占有佃客的现象却是默认了的。曹魏的租调制,征收户调以户为准而不计人丁,为承以宗族庇荫劳动人手的特权留下了余地,是制度上行将出现重大变化的先声。西晋的荫客制度和东晋的给客制度,可以说是对宗族的这种特权正式予以法律承认。专制皇权毕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要保护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承认中还包含着数量上的限制,虽然数量限制在以后的年代总是不断地放宽。皇权与宗族,两者关系中相冲突的一面逐渐缓和,相依存的一面则日益显露。
              --田余庆《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初存在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现象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汉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发展线索,并指出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
            • 6.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2011年8月31日凤凰网历史许倬云《中国人为何2 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汉朝政权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是如何实现作者所强调的这一角度的?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角度建构国家政权的?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针对材料一到材料二,分析维系国家政权的纽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