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袆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袆之,袆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乃赐死于家。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
              (2)材料二中刘袆之为何质疑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材料三中体现了明初内阁大学士的哪些主要职责?与秦朝丞相相比,明初阁臣处于何种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
            • 2.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3. 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 4. 在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较多。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故常让其他官员分割宰相职权,以便皇帝施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 “参预朝政”、 “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宋代官印制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目的。
            • 5.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6. 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
              ①皇帝   ②门下省   ③中书省   ④尚书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 7. 南朝陈时,“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有中书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纪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材料反映了南朝时(  )
              A.出现了三省六部制萌芽
              B.中书省掌握国家统治大权
              C.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D.丞相独揽大权的现象突出
            • 8. 《资治通鉴》记载:“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除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等原三省长官外,尚书仆射、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皆宰相职”。故“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唐朝“三省”体制(  )
              A.具有代议性质
              B.分散皇帝权力
              C.决策存在弊端
              D.行政效率低下
            • 9. 唐朝在门下省设置的供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叫(  )
              A.中朝
              B.内阁
              C.军机处
              D.政事堂
            • 10. 了解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是解读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随着全国的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地被秦王朝所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汉代)皇帝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有六尚,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宰相的秘书处呢,共有十三个部门……权位也很重,也竟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在唐朝)……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它在明清而达于极点。
                                                                                                                                --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的两项“创新”。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二、三简述汉唐和明朝解决这一现象的主要措施。
              (3)概括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