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古什时检察官任职有严格要求,如宋代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化视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这些规定都着眼于(  )
              A.保证监察官的素质
              B.扩大监察机构的权力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防止监察官腐败产生
            • 2.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山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A.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
              B.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C.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
              D.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 3. 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  )
              A.谏诤权
              B.审计权
              C.司法权
              D.弹劾权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体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ggc}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三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幼、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除上述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古代监察制度的例子。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2分)与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东汉全国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
              (2)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 6.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
              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 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下中国古代官职中,行使监督权的有(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监察御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8. 荀子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制度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度
              C.通判制
              D.行省制
            • 9. 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B.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
              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 10.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
              B.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
              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