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云:“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灾情情况选登
              崇祯元年(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崇祯五至七年
              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
              崇祯十三年(1640年)
              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据《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天咎”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4分)
              (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9分)
            • 2.
              (12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分)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2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试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请分别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