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从图1到图2的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 2. 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在中国行政区划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图所示地区未设置行省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3. 以下从图1到图2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 4.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 5. 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
                  材料三  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
            • 6.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     ]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 7.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8. 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 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一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存在时间短暂”的秦帝国如何“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912年“帝国结构”被推翻的含义是什么?促使这种“帝国结构”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2)元朝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 10.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下列说法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丝织技术,丝织品产量增多
              ③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④元朝时文人画成就突出,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